List of Monumental sculpture projects 2015

  • 1 http://swannbb.blogspot.fr/2015/02/sunday-robot-play.html
  • 2 http://shuengitswannjie.blogspot.fr/2015/02/interactive-reading-room-tea-house-2015.html
  • 3 http://swannbb.blogspot.fr/2014/06/neo-ming-bed-luxembourg.html
  • 4 http://swannbb.blogspot.fr/2013/02/yuzi-paradise-tell-moon.html
  • 5 http://swannbb.blogspot.com/2011/09/12th-changchun-international-sculpture.html
  • 6 http://www.saatchionline.com/Shuen-git

Saturday 24 May 2014

《繁花》 金宇澄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

 http://www.infzm.com/content/89921
“从中国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的经验来看,我们对农村的经验往往大于城市的经验。如果说《繁花》有什么野心的话,就是它建立了一座与南方有关,与城市有关的人情世态的博物馆。”
——《收获》执行主编程永新

2011年5月10日中午12点,金宇澄在刚注册的上海弄堂网文字域论坛里,化名“独上阁楼”发了帖子。弄堂网是上海作家陈村的朋友“老皮皮”创办的,一个怀念老上海生活的网站。

http://www.xzbu.com/9/view-4458738.htm

小说中不说“事情”,而说“事体”;不说“是吗,好吗”,而说“是吧,好吧”;不说“站起”,而说“立起”;不说“……的时候”,而说“此刻”……更多的 气息、节奏、腔调、气氛乃至动作的徐疾、时间的张弛,都只借助于逗号和句号的调节指挥。身为文学编辑的作者不满于当下小说创作中“几乎是一样的西文翻译味 道”的语言,追求小说语言的弹性与陌生化,将上海口语与普通话兼容一炉,烧出了特别的味道。譬如第拾柒章第壹节写银凤、大妹妹、兰兰三个七十年代上海普通 女子在小毛房间听王盘声的沪剧,“看眼前三个女子,闷进阁楼听戏文,个中滋味,只有上海弄堂女人,能够真正领教,尤其是本埠小家碧玉,骨子里,天生天化这 类音色气质,代表沪剧的灵魂,沪腔沪调,二分凄凉,嗲,软,苦,涩,一曲三折,遗传本地的历史心情与节律……”不同于贾平凹《废都》《古炉》等小说中陕西 方言的古朴简劲,也不同于叶广芩《状元媒》等“新京派小说”的字正腔圆,而将上海书面语温软雅致的腔调传达得恰到好处。




http://cpxsxk.com/writting/viewpoint/2614.html
《繁花》 金宇澄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

弄堂网 《繁花》

Example of a review text of fiction:

刊于:《长篇小说选刊》2013年第4期
繁花
繁花
《繁花》 金宇澄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
作品简介:小说交替叙述了文革时期上海街道里弄底层社会的生活世象,以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市井风俗、声色犬马。书中描绘了上海男人阿宝、沪生、小毛、陶陶,和形形色色的女人如蓓蒂、姝华、婉淑、梅瑞、汪小姐、李李等人的成长历程和活色生香的生活片断。

作品评论:
评论家王纪人说,在金宇澄以前,已经有不少作家用吴语或沪语来写作。但当代作家受制于普通话的强势,即使用到上海话,多半也 只是在人物对话中用用,至于叙述人的语言,一般还是用普通话。金宇澄的《繁花》之所以与众不同,是因为当他使用上海话来写作时,没有太多的顾忌或条条框 框,人物的对话几乎充斥整个小说文本。任何非常口语化的方言,与文绉绉的书面语言毕竟有着雅俗之别,上海方言也绝不例外。在很多场合下,它是更适合于表现 市井生活的。三教九流,芸芸众生,都市的风物人情,少男少女的成长或沉沦,时代的沧桑变化,都市的林林总总、琐琐碎碎,在《繁花》里无不跃然纸上。这些又 通过上海闲话娓娓道来,就构成了独创的“繁花体”。它仿佛一个巨大无比的万花筒,更如一幅浩浩荡荡的浮世绘。笔调是冷峻的,又带着冷幽默。作者熟知这繁华 喧闹里的空虚和无聊,而这恰恰是芸芸众生的人生之旅。评论家何平说,《繁花》是一部有着自己腔调和言说印记的,发现并肯定日常经验和平凡物事“诗意”,而 不仅仅是“史意”的小说,就像浦安迪所言:“小说本质上是对日常通识的重建,将小说的叙事焦点及叙事步调缩小为日常经验的参量……小说从平凡物事中辨识出 非凡畸异的品质,开辟了一条重新认识日常经验世界细节的新路。”也正是在这里,《繁花》同1990年代以来号称写邮票大的地方的“小历史”的小说书写区分 开来。《繁花》是沪上小说奇观,就像小说本身发微着的“日常”奇观。评论家张屏瑾说,作者让两个时代一同登场,让这部小说从结构上多少带上了一点现代派的 格局,而实际上,这两个年代的确给人复杂的时序感,90年代是80年代的结果,正如60年代是50年代的结果,两种不一样的社会逻辑,播撒下两种截然不 同、然而又都获得了各自的具体性的城市生活,对照一遍可谓别开生面。这篇小说虽然与成长主题有关,却并不是一部成长小说,与其说几个人物遵循经典成长小说 的线索,即人在不断从生存环境中汲取、积累经验的过程中,克服自然与社会的重重障碍而长大,毋宁说,他们是在不停地将自身已经获得的东西放逐、掩埋和清理 掉,从而重获自我,他们以消解自己的方式来确定自家已经重新获得了生存机遇,这是一代中国人特殊的“逆生长”现象。这些男男女女们因此特别发浑作怪,空无 和秩序在他们看起来是一个硬币的两面。不管怎样,他们摆脱了成长小说的套路,拒绝扮演英雄,而被日常生活卡在城市的筋络与毛孔里,变成无法为任何一种观念 超度的人。对这一点有所体悟之后,我再次阅读《繁花》的90年代故事,感到一种挽歌式的悲凉。


No comments: